一、前言
肥胖病是現代的文明病,由中醫的觀點來看,肥胖外因是由飲食過量、運動過少等因造成,內因乃真陽不足、脾氣虛弱、痰濕內停所致,「脾」能轉運食物中的營養及消化,以滋養全身,若真陽不足、脾失健運,則身體運化功能失常,而易變成痰濕積存於肌膚之中,形成肥胖,市面各種減肥方法,但不知優劣,不如依循中國傳統醫學「輕身」方法,讓身體輕盈、健康。
二、辨證論治
1.脾虛痰濕型
症狀:此型肥胖者體態肥腴、肌肉鬆軟,常感頭重胸悶、乏力嗜睡,偶爾出現疲倦少言、腹脹、嘔心、大便稀溏,常感口中黏膩、喉中有痰,舌紅,苔滑或厚膩。
辨證:久坐辦公室者生活中久坐少動,易有此種肥胖病症,中醫認為久坐好靜易傷氣,氣血易運行不暢,致脾胃呆滯、運化功能減低,水穀精微不易被送至全身充分利用,於是化為膏脂與水濕,留滯臟腑經絡,而致肥胖。
中藥治療:以燥濕化痰、健脾益氣為主,可用「防己黃耆湯」、「參苓白朮散加減」治療。
2.痰濕阻絡型
症狀:形體肥胖、胸悶氣短、白天嗜臥或嗜睡、夜寢不寧、記憶力衰退、偶爾胸脅有刺痛感、煩躁等,舌暗或有瘀斑,舌苔滑膩。
辨證:痰濕阻絡,氣機不暢、?任不能,脾胃虛弱,則營養運化機能不足,運化不足又是痰濕之源,水濕留滯臟腑經絡形成肥胖。
中藥治療:以化痰散結、疏經活血為主,用「二陳湯」治之。
3.肝鬱夾濕型
症狀:形體逐漸發胖,時常感覺煩躁、心情鬱悶、心煩失眠、胸脅脹滿、口乾、口苦,行動緩慢,偏頭痛、便秘、尿黃而短等為主要表現,舌紅、苔薄黃或黃白,或舌黃薄膩苔。
辨證:「老外」最易有這一類型的肥胖,因外食族的食物多半油膩、重口味,不知不覺就進食過量,其水穀精微在體內堆積成為膏脂,當過食傷害脾胃功能,使身體運化功能減弱,濕熱內生,留於孔竅、肌膚,使人臃腫肥胖。
中藥治療:以清肝瀉火、健脾滲濕為主,治療用「柴胡疏肝湯」合「五苓散」加減。
4.胃腑積熱型
症狀:臉部易潮紅,怕熱、口乾、大便秘結,食慾好,但仍常感到饑餓,舌苔黃厚膩。
辨證:此類肥胖大多是工作繁忙、壓力大者,生活作息通常不正常,如晨昏顛倒的醫護人員、新聞工作者、電子新貴等,習慣吃消夜、假日大吃大喝來疏解壓力、睡一整天來補眠,混亂的生活作息使臟腑功能失調;脾胃為倉廩之官,「胃主受納、脾主運化」,食物經過胃的消化,精華部分由脾運輸至五臟六腑,進食過多易造成脾臟「當機」,「滯脾」則易肥胖,又因常暴飲暴食,胃中積熱,胃熱易引起飢餓感,造成不斷進食的惡性循環,成為頑固型的肥胖。
中藥治療:目標為健脾益氣、利水、滲濕為主,以「輕身散」治之;作息不正常者,可以選用加強全身血液循環及新陳代謝的藥物,如補肝類的「四物湯」,補腎類的「六味地黃丸」等,或配合針灸加強全身氣血循環。
三、單味減肥中藥
目前研究中具有降脂減肥的中藥材很多,根據單味藥材的基本功效,臨床上應先辨別證候,再選擇單味或是複方藥材減肥,可以收得良好成效。
袪痰化濁、利濕降脂類:生大黃、虎仗、蒼術、茵陳、草決明、半夏、番瀉葉、澤瀉、元蔥、大蒜、金銀花、白茅根、荷葉、薏苡仁。
活血化瘀類:川芎、山楂、益母草、丹參、赤芍、香附、薑黃、三棱、茺蔚子、三七、五靈脂、莪術、雞血藤、牛膝、水蛭、蟄蟲。
滋陰養血類:旱蓮草、當歸、女貞子、何首烏、生地黃、山茱萸、枸杞子、菊花、桑寄生、靈芝。
益氣健脾類:黃耆、人參、白術。...待續.....(原張貼者: 平凡思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