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健康 黃曼瑩/台北報導】2011.06.16 | |
皮炎濕疹,此 症與患者有過敏體質有關,可隨年齡、環境改變,神經因素如憂慮,緊張、情緒激動、失眠、勞累等也可能發病。患部會出現皮膚癢、紅斑、斑丘疹、水泡、色素沈 澱,且因抓破皮膚而有滲出液。中醫治療可以烏梅、蟬蛻來調理。如果屬於神經皮炎,可使用中藥加味逍遙散,如果為脂漏性皮炎,則可以服用生地、天門冬。急性 發作時,要採用內服外敷方式治療,外敷是以苦參根水煮三十分鐘,用紗布敷在患處。內服則以利濕消炎藥為主,包括薏仁、蒼朮、黃芩、金銀花與蒲公英。 膿皰瘡多好發於頸部、腋部、下腹部和大腿內側易出汗、潮濕的部位,細菌易在這些部位繁殖,侵入皮膚後引發炎症,產生化膿反應,且容易引起傳染。聶美華中 醫認為膿皰瘡的病因為脾濕內蘊、腠理失固,所以治療要清暑熱濕、益氣解毒,建議服用蒲公英、山梔子、甘草、澤瀉、牡丹皮。 至於手足癬致 病菌主要有紅色毛癬菌、石膏狀毛癬菌和絮狀表皮癬菌,可分為手癬與足癬,手癬也稱為鵝掌風、富貴手,足癬則也稱為腳濕氣、香港腳。手足的細菌會分解角質溶 解酶,侵入皮膚後會分解角質蛋白組織,吸取皮膚營養而出現症狀。中醫以外洗治療為主,以苦參根、黃芩、黃柏、敗醬草利濕清熱解毒,以地膚子與白癬皮止癢。 毛囊炎則是由金黃色葡萄球菌侵入毛囊所致的亞急性或慢性化膿的炎症。一般皮膚不清潔、搔抓或身體抵抗力降低時均可誘發。症狀可能遍及全身,患部會結痂, 但是不會留下疤痕。中醫治療原則為清熱解毒與利濕,建議服用金銀花、黃芩、黃柏、野菊花、綠豆皮、茯苓與甘草。如果患部會搔癢再加白癬皮,也可以外用做為 輔助,即以黃蓮與黃柏水煮來外洗。 具有傳染性的疥瘡,是由疥蟲感染皮膚引起的皮膚病,主要是經由接觸感染,包括人與人的直接接觸或共用 毛巾、床單、棉被、內衣褲等,所以在軍營及團體宿舍中特別容易發生。症狀會在皮膚上出現小丘疹,有時會產生水疱,並且有極度的癢感,在夜間最為嚴重。因為 疥瘡的主要病源是通過接觸傳染,所以病人用過的衣物、被單必須消毒,預防病菌感染。 想要避免皮膚病發作,聶美華提醒,除了保持良好清潔 工作,還要注意勿過度曝曬陽光,以及做好精神調適,飲食方面要少接觸油炸食物,還有皮膚在感染期需要多補充蛋白質,讓皮膚盡快修復抵抗細菌。尤其,患部不 要一直抓癢,避免愈抓愈嚴重,甚至引起感染。除此之外,以上提供的藥方僅供參考,建議有病還是要找醫生診治,免得吃錯藥造成後遺症。 到中時健康新聞網粉絲團 看看大家怎麼說 |
2011年8月13日 星期六
夏天濕疹手足癬上身 中醫調理皮膚症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